跳转至

第七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小农经济的破产​和城乡对立的加深

在资本主义各国的农业中,除了存在地主、租佃资本家和农业工人这三大阶级之外,还存在着广大的农民小生产者,那么这些小生产者的经济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只要我们研究一下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料,就不难发现,资本主义工业中生产集中和大生产排挤小生产的规律,对于资本主义的农业也是完全适用的。这种生产集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集中在少数大农场中。根据美国官方统计,1959 年,美国商品产值在 1 万美元以上的大农场有 795,000 个,占全国农场总数的 32.9%,而其商品产值共达 229 亿美元,占全国农场商品总产值的 74.8%。到 1964 年,这种大农场的数目增加到 869,000 个,占全国农场总数的 40.2%,而其商品产值则增加到 287 亿 4 千万美元,占全国农场商品总产值的 83.6%。与此相联系,生产资料也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农场中。例如,1959 年,美国共有 136,000 个拥有士地在 1,000 英亩以上的大农场,它们的数目只占农场总数的 3.7%,但占有的土地却占农场土地总面积的 49.2%。到 1964 年,这种大农场的数目增加到 145,00 个,占农场总数的 4.6%,而它们占有的土地则增加到农场土地总面积的 52.6%。这还仅仅是土地集中的情况,如果考虑到大农场的耕作集约化程度通常高于小农场这样一个因素,那么,生产集中的程度实际上还要高得多。

生产量和生产资料集中于少数大农场,这是生产集中规律作用的一种表现。这一规律作用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千百万小农受大生产的排挤而陷于贫困和破产,沦为无产者和半无产者。根据美国官方统计,1959 年,美国有占农场总数 \(\frac{1}{3}\) 的小农场,其全年纯收入不足 2,000 美元,另有占农场总数 \(\frac{1}{3}\) 的小农场,其全年纯收入不足 400 美元。随着小农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恶化,许多小农场纷纷破产,而它们的土地则被大农场所吞并。从 1950 年到 1971 年的二十一年间,美国农场数由 564 万 8 千个减少到 270 万个,即减少了 52.2%。随着小农场的大批破产和大农场耕作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人口大量减少。从 1950 年到 1971 年的二十一年间,美国农业人口由 2,305 万人减少到 940 万人,即减少了 59.2%。这些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有很大一部分是南部各州的黑人。他们或者沦为农业工人,或者流入城市补充了产业后备军的队伍。

广大小农之所以不可避免地被大农场所排挤,以致陷入贫困和破产的境地,原因在于大农场比小农业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大农场可以利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有力量采用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它可以采用比较先进的劳动组织,充分利用分工和协作的长处;它能够生产大宗的商品,并集中地加以运输和销售,这不仅可以减少流通中的各种费用,还可以避免商人的中间剥削;最后,大农场还比较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利息率也低得多。这一切,都是小农经济所不能比拟的。小农经济规模狭小,力量单薄,“按它的性质来说,本来就排斥劳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集中,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累进的应用”。在这种经济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小农经济在竞争过程中,必然要被资本主义大农场所排挤。

农业中的小生产被大生产所排挤,虽然也表现为小农户数目的减少,但与工业比较起来,农业中小生产被排挤的过程却要缓慢得多。这是因为大农场生产的扩大不一定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办法,而可以采取增加雇佣工人,增加农业机器和增加施肥数量等等办法,这样就使得许多小农户还能保持一小块土地,苟延残喘,勉强维持他们半饥不饱的生活。这也就是在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中,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小农经济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由于农业生产带有季节性,农忙时需要增加大量的人手,所以,大农场也愿意在它的旁边保留许多穷困的小农户,以便在农忙时从那里招雇短工。不然的话,大农场是可以很轻易地就把这些小农户吞没的。

小农经济遭受排挤的过程是比较缓慢的,资产阶级学者抓住这一点编造出一种十分荒唐的“理论”,即所谓小农经济“稳固论”。他们说,小农能够吃苦耐劳,为了保住一小块耕地愿意忍受千辛万苦,所以他们在和资本主义大农业竞争时,就能保持某种稳固的地位。资产阶级学者的这一套论调,乍听起来好象是在颂扬小农经济,而实际上却是在掩盖资本主义农村中深刻的阶级矛盾。

其实,小农遭受排挤的过程比较缓慢,不仅不表明小农处境的优越,相反却正是表明他们的处境比工业中的小生产者更坏,表明他们遭受排挤的过程是一个遭受慢性折磨的万分痛苦的过程。列宁指出,“不能把这种排挤单单理解为立即剥夺。可能延长好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小农的破产、经济状况的恶化也是排挤。”许多小农户,尽管全家大小终年劳苦,但是仍旧得不到温饱;它们虽然勉强维持了表面上的经济独立,但由于经济力量薄弱,仍然免不了要遭受银行的高利盘剥、商人的中间剥削和地主的地租剥削。1970 年,美国农场的负债总额达到 581 亿美元,其中负债最多的当然是那些小农户。美国南部各州的黑人佃农,大部分都按分成制向地主租佃土地,地租高达收成的半数。因此,那里广大小农实际上是处在朝不保夕的境地,他们迟早总要丢掉土地,陷于破产,丧失表面上的经济独立。如果把他们遭受慢性折磨的状况叫做什么“稳固性”的话,那么,这种“稳固性”其实比任何一种不稳固性都更糟糕。

以上,我们仅就农业中大生产和小生产的关系,来考察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如果再从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来考察,那么,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就是农业落后于工业和城乡对立的加深。

农业的落后,首先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上。资本主义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力,虽然在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也在断断续续地发展着,但一般说来仍然比工业落后得多。就是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也只是在那些大农场中采用了比较多的效率较高的机器,而大量的小农户只能使用一些过时的机器,他们在生产过程中还大量地采用手工劳动。其次,农业的落后也表现在广大农民文化生活水平的落后上,许多农民还处在文盲和半文盲的状态中,他们得不到必要的技术训练,很难享受到现代科学文化的成果。

至于城乡之间的对立,那是指城市剥削阶级和广大农民群众在利益上的对立。这种对立的基础是城市资产阶级残酷地剥削农民,使大多数农民遭受贫困破产。毛泽东同志指出:“经济上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那里资产阶级统治的城市残酷地掠夺乡村),在中国的国民党统治区域里面(那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买办大资产阶级所统治的城市极野蛮地掠夺乡村),那是极其对抗的矛盾。”

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发展会使农业落后于工业,并使城乡对立日益加深呢?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农业落后于工业的一个基本原因。在存在土地私有制的条件下,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地租,在必要时他们还可以由出卖土地获得大量的地价收入。这些地租和地价收入都被地主阶级白白地挥霍掉了,不可能用来增加农业投资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因而严重地妨碍了农业的发展。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银行业的发展,城市对乡村的剥削日益加强,这也是农业落后于工业和城乡对立加深的基本原因。城市剥削乡村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产业资本家和商人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价”来剥削农民;银行资本家通过高利贷性质的抵押贷款来剥削农民;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各种苛捐杂税来勒索农民等等。这样,由农村剥削来的大量的地租、利润、利息和税收就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供剥削阶级挥霍浪费。

从以上对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城乡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广大的劳动农民在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和压榨下,是不可能摆脱贫因和破产的命运的。他们只有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同工人阶级一道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推翻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统治,才有可能摆脱剥削和压迫,求得自身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