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
商业资本不仅参与国内的商品流通,而且还参与国与国之间的商品流通。
对外贸易,就是一国同其它国家间的商品流通。只要商品流通和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各国之间就可能有贸易往来。因此,远在奴隶制时代和封建时代,许多国家就已经有了对外贸易。但在当时,对外贸易的规模很小,而且主要是为剥削阶级提供一些奢侈品,为他们的个人消费服务。只有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国际间的贸易关系才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对外贸易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之一,是资本家提高利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经济落后国家的强有力的工具。
资本家发展对外贸易,首先是为了获得有利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大家知道,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内市场由于劳动人民的贫困化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国内原料来源也日益感到不足。正是这种情况,推动着资本家把他们的剥削触角伸向国外。国外销售市场的扩展,使资本家有可能把国内的商品价格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而廉价的外国原料和粮食的输入,又使资本家有可能降低商品成本和工人的工资。所有这些,都使资本家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
其次,对外贸易的发展,又使得经济发达国家的资本家能够从不等价交换中获得大量的利润。他们一方面按照高于价值的价格向经济落后国家推销工业品,另一方面又按照低于价值甚至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从经济落后国家购买各种原料。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英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剥削和掠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它们惯用的手段之一,便是尽可能压低原料价格,抬高制成品价格。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材料,以 1950 年为基数,从 1951 年到 1963 年,世界原料价格下跌了 38%以上,而从 1950 年到 1963 年,制成品价格则上涨了 23%。通过这种不等价交换,他们残酷地掠夺经济落后国家的劳动人民。据统计,从 1950 年到 1965 年,由于贸易条件的恶化,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受到的损失达到 134 亿美元。从 1955 年到 1969 年,由于咖啡出口价格下跌和进口工业品价格上涨,咖啡生产国至少损失 366 亿美元,其中一半是被美国掠夺走的。
最后,通过对外贸易,还使得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奴役经济落后国家,把经济落后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大机器工业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商品,依靠这种廉价商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有条件同经济落后国家建立有利于自己的贸易联系,而且还必然进一步干涉这些国家的内政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廉价商品,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的重炮。
由于对外贸易能够给资产阶级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力图扩大对外贸易。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各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例如,美国从 1830 年至 1957 年,对外贸易进口总额由 0.63 亿美元增加到 129.21 亿美元,出口总额由 0.59 亿美元增加到 206.3 亿美元。英国从 1900 年至 1960 年,进口总额由 5.231 亿英镑增加到 45.588 亿英镑,出口总额由 2.645 亿英镑增加到 35656 亿英镑。
对外贸易就其结构和内容来看,包括商品输出(出口)和商品输入(进口)两个方面。输出贸易和输入贸易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如果没有本国商品的输出,就不能经常地从国外输入商品;相反地,如果没有国外商品的输入,要增加商品的输出也会发生困难。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内)输出和输入商品总值的对比,叫做贸易差额。如果输出的商品多于输入,就是出超(顺差);如果输入多于输出,就是入超(逆差)。入超的国家必须动用自己的黄金储备、代运外货的收入或国外投资的收入等等来偿付差额,否则它就要成为债务国。
美国自 1888 年以来,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但 1971 年却出现了 20.47 亿美元的巨额逆差。1972 年对外贸易逆差已增加到 64.4 亿美元。另外,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已从 1947 年的 32.5%下降到 1970 年的 15.5%。这些事实,有力地证明了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和霸权地位的日趋衰落。
为了使对外贸易尽可能符合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各个资本主义国家都制订有自己的对外贸易政策。在自由竞争的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基本上有两种,即保护关税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究竟采取哪种政策,是由各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决定的。
保护关税政策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形成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实行保护关税制度的国家,通常对进口商品征收很高的关税,有时甚至禁止进口,但对本国工业需要的原料,则用低税或免税办法奖励进口。另一方面,对于本国工业品的出口,则用减免关税或给予出口津贴的办法来加以奖励,而对本国需要的原料则限制或禁止出口。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象英、法、俄、美这些国家,都采用过这种政策,它对于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正如马克思在分析这种对外贸易制度时所指出的:“保护关税制度把一个国家的资本武装起来和别国的资本作斗争,加强一个国家的资本反对外国资本的力量”。“保护关税制度不过是为了在某个国家建立大工业的手段”。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量的加强,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便逐渐放弃或削弱了保护关税政策,并在不同程度上采取自由贸易政策。
实行自由贸易,也就是取消国家对进出口贸易的干涉,用减免关税等办法来解除对对外贸易的限制,发展各国之间的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策对工业先进国家的资产阶级非常有利,它使这些国家的工业能得到廉价的外国原料,输入廉价的粮食,使这些国家易于把商品输出到其它各国,这就便于发展本国的工业,降低本国工人的工资,扩展本国商品在国外的销售市场。自由贸易政策最先在英国采用,因为英国是产业革命最早的国家,它曾经一度成为“世界工厂”,因而有条件采取自由贸易政策。19 世纪上半期,英国逐步实行了自由贸易,到 19 世纪的 40 年代,英国几乎废除了对原料、粮食和进口货物的一切关税。此后,其它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如俄国、普鲁士、奥匈帝国等也开始降低进口税率。但由于这些国家的工业比较落后,而且存在着较浓厚的封建残余,高额关税有利于地主阶级抬高粮价和维持高额的地租,因此,这些国家并没有彻底实行自由贸易。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曾经给自由贸易政策以理论上的论证。在他们看来,通过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似乎就能够建立起一种“合理的”国际分工;在这种国际分工之下,似乎每个国家都可以把自己的资本和劳动使用在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工业部门上。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自由贸易不仅会给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好处,而且可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
可是,事实并不象资产阶级学者所描写的那样。自由贸易政策对于先进国家的资产阶级,固然是一种有利的政策,因为他们的经济实力雄厚,在竞争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对于经济落后国家,自由贸易却意味着破坏它们脆弱的民族工业,把它们变为工业先进国家的农业附庸。因此,资产阶级学者宣扬的那种国际分工体系,并不是什么各国分工合作的体系,而只是工业先进国家剥削和奴役经济落后的农业国的体系。在对内方面,自由贸易对于工业先进国家的工人阶级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因为在自由贸易制度下,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将会更充分地展开,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例如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规律、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的规律等等,会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一言以蔽之,无产阶级会遭受到更加残酷的剥削。所以,贸易的自由实际上只是“资本的自由”,是资本家剥削和奴役工人阶级的自由。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摆脱羁绊的资本对他(指工人。——编者)的奴役并不亚于受关税束缚的资本对他的奴役。”
随着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一些曾经在不同程度上实行过自由贸易的国家,又放弃了这种贸易政策,重新恢复保护关税政策。不过,这时保护关税的作用已经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不同。当时实行保护关税是为了维护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促进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而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保护关税已经成了垄断资产阶级控制国内市场和对外进行扩张的工具。垄断资产阶级一方面用关税壁垒抵制外国商品的输入,以维持国内市场上的大大超过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另一方面,他们又用这种利润的一部分来对出口商品实行补贴,在国外市场上廉价倾销商品,以便夺取国外市场,实现经济扩张。目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就是这样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