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三节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实现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要以资本的积累为前提。这一原理不仅对于个别资本的再生产是适用的,而且对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也是完全适用的。为了实现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资本家阶级就不能把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个人消费,而必须把其中的一部分积累起来,作为追加的资本投入生产。

但是,剩余价值能不能转化为资本,还要取决于社会总产品能不能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马克思写道:“为了要积累,人们必须把剩余产品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但是,如果不是借助于奇迹,人们总只能把那种能够在劳动过程中使用的物品(即生产资料),或劳动者能够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即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一句话,剩余价值能转化为资本,只是因为在剩余产品(它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中已经包含有一个新的资本的物质成分。”

所以,为了实现资本的积累和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就必须具备这样两个物质条件:第一,社会产品中要包含有追加的生产资料;第二,要包含有维持追加劳动力所必需的追加的消费资料。至于追加的劳动力,那当然也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但这个条件对于资本家来说,一般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常存在着庞大的产业后备军,资本家随时都可以找到追加的劳动力。

扩大再生产的各种物质要素既然要由社会总产品提供出来,因此,社会产品各部分就不能保持原来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那种比例关系,而必须按照扩大再生产的要求重新加以组合。马克思在谈到由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过渡的前提时指出:“规模扩大的再生产……,与产品的绝对量无关,对定量商品而言,不过要假定所与产品不同各要素已经有了不同的安排,或不同的功能规定。”那么,社会产品各部分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比例关系重新组合,才能提供出追加的生产资料和追加的消费资料,以适应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呢?

首先,为了能够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第一部类当中代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这两部分产品,在价值总量上就不能仅仅等于第二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因为只有这样,这两部分产品在补偿了第二部类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之后,才能余下一部分生产资料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因此,第一部类的(v+m)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 c,这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这个条件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 \text{I}(v+m)>\text{II}c \]

如果 I(v+m)=IIc,那么,第一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就只能满足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的需要。如 果I(v+m)<IIc,那么,连第二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也得不到充分的满足。

其次,为了能够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第二部类当中代表不变资本和供积累用的剩余价值这两部分产品,其价值总和就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细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用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因为只有这样,第二部类所提供的这些产品,才能在补偿了第一部类工人和资本家所消耗的消费资料之后,还能余下一部分消费资料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以 \(\frac{m}{x}\) 代表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用的剩余价值部分,\(m-\frac{m}{x}\) 代表供积累用的剩余价值部分,那么,扩大再生产的这个条件就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 \text{II}\left(c+m-\frac{m}{x}\right)>\text{I}(v+\frac{m}{x}) \]

如果 \(\text{II}\left(c+m-\frac{m}{x}\right)=\text{I}\left(v+\frac{m}{x}\right)\),那么,第二部类就不能为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如果 \(\text{II}\left(c+m-\frac{m}{x}\right)<\text{I}\left(v+\frac{m}{x}\right)\),那么,连第一部类原来消耗的消费资料也得不到充分的补偿。

上面我们分析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这些条件表明了,社会总产品的各部分之间必须维持什么样的比例关系,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才有可能进行下去。但是,具备了上述条件,也仅仅是具备了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性,只有当社会总产品都按照扩大再生产的要求获得实现的时候,才会出现实际上的扩大再生产。

现在,我们就进一步来考察扩大再生产下社会产品是怎样实现的。根据上述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我们可以假设社会总产品是由下列的各个部分组成的:

\[ \begin{array}{rrcrcrcr} \text{I} & 4,000c & + & 1,000v & + & 1,000m & = & 6,000 \\ \text{II} & 1,500c & + & 750v & + & 750m & = & 3,000 \end{array} \]

在上列图式中,假定第一部类的资本家将剩余价值的半数用于积累,将其余的半数用于个人消费,在 1,000m 中,就有 500 转化为资本,500 转化为消费基金。假定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那么,按照第一部类原来的有机构成 4:1 的比例,转化为资本的 500 剩余价值,就有 400 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100 作为追加的可变资本。这样,第一部类第一年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按照它们的用途就可以分解为下列几个部分:

\[ \text{I} 4,400c + 1,100v + 500m = 6,000 \]

第一部类的这些产品是怎样实现的呢?由 4,400c 所代表的这部分生产资料,是准备用来维持和扩大本部类的生产的,其中 4,000c 要用来替换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400c 则是追加的生产资料。这些产品除了有一小部分不经交换就直接投入原单位的生产外,其余部分都可以通过本部类资本家之间的交换而得到实现。但是,由 1,100v+500m 所代表的那部分产品,则不能在本部类内部实现。因为这些产品从价值上说是必须用于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的,但它们的实物形态却是生产资料,因此,这些产品只有和第二部类相交换,才能得到实现。

由于第一部类准备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价值达 1,600,比第二部类原来消耗的生产资料 1,500 还多出 100,这就使第二部类在补偿了不变资本之后,还有可能从剩余价值中取出 100 作为追加资本,来扩大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另一方面说,也只有当第二部类把不变资本由 1,500 增加到 1,600 时,第一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才能全部实现。

为了扩大再生产,第二部类在扩大不变资本的同时,还必须相应地扩大可变资本。如果有机构成不变,那么,按照第二部类原来的有机构成 2:1 的比例,不变资本增加 100,可变资本就应该相应地增加 50。这样,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 750,在扣除了 100c+50v 的积累之后,就只有余下的 600 可以供资本家个人消费。于是,第二部类在第一年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按照它们的用途就可以分解为下列几个部分:

\[ \text{II} 1,600c + 800v + 600m = 3,000 \]

在第二部类的这些产品当中,由 800v+600m 所代表的这两个部分,是可以在本部类内部实现的,因为本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需要这些消费品。剩下 1,600 的消费资料,在价值上恰好和第一部类 1,100v+500m 的生产资料相等,这就可以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来实现。

这样,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各部分的交换就可以用下列图式来表示:

\[ \LARGE\text{(Todo)} \]

经过上述的各种交换,社会总产品就全部得到实现,两大部类的资本家都能买到扩大生产所需要的追加的生产资料,新增加的工人也能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必要消费品。于是,到第二年年初,第一部类的资本就可以由 4,000c+1,000v=5,000 增加到 4,400c+1,100v=5,500;第二部类的资本也可以由 1,500c+750v=2,250 增加到 1,600c+800v=2,400。社会总资本则由原来的 7,250 增加到 7,900。这样,第二年的社会生产就可以在扩大的规模上继续进行。如果剥削率不变,到第二年年终就会生产出价值如下的社会产品:

\[ \begin{array}{rrcrcrcr} \text{I} & 4,400c & + & 1,100v & + & 1,100m & = & 6,600 \\ \text{II} & 1,600c & + & 800v & + & 800m & = & 3,200 \end{array} \]

第二年产品的实现,以及第二年以后各个年度生产扩大和产品实现的情况,都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加以类推。如果第一部类的积累率(积累量占剩余价值量的比例)不变,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剥削率也不变,那么,到第三年年底就可以生产出价值如下的产品:

\[ \begin{array}{rrcrcrcr} \text{I} & 4,840c & + & 1,210v & + & 1,210m & = & 7,260 \\ \text{II} & 1,760c & + & 880v & + & 880m & = & 3,520 \end{array} \]

而到第四年年底则增加为:

\[ \begin{array}{rrcrcrcr} \text{I} & 5,324c & + & 1,331v & + & 1,331m & = & 7,986 \\ \text{II} & 1,936c & + & 968v & + & 968m & = & 3,872 \end{array} \]

如此等等。

上面的分析表明,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产品各个部分之间必须保持这样一种比例关系,即: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的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的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这三者的总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和追加不变资本的价值总和。这就是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社会产品实现的基本条件。只有符合了这个条件,社会产品的各个部分才能够全部实现,扩大再生产才能够正常进行。

对扩大再生产下社会产品实现条件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分析表明,两大部类的积累和生产的扩大,是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的。第一部类既为第二部类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同时又规定着第二部类的积累规模和积累率。因此,第一部类生产对第二部类生产的扩大有着决定的作用。但是反过来说,第二部类生产对第一部类生产的扩大也有制约的作用。如果第二部类不进行积累和扩大生声,不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那么,第一部类产品的实现就会发生困难,同时,第一部类新增加的工人也会买不到必要的消费品,这样,第一部类生产的扩大,无疑就要碰到阻碍。

对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曾经这样明确地指出:“和第I部类必须用他的剩余产品,把追加不变资本提供给第 II 部类一样,第 I 部类也要在这个意义上,把追加可变资本提供给 第I 部类。说到可变资本,当第 II 部类在必要消费资料形式上再生产他的总产品一个较大的部分,特别是剩余产品一个较大的部分时,它就是在为第 I 部类并且也在为自己从事积累了。”所以,我们既要看到第一部类生产对第二部类生产的决定作用,也要看到第二部类生产对第一部类生产的制约作用。只有这样,我们对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才能获得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理解。

上面,我们为了使问题的说明简明起见,曾经撇开了技术进步的因素,而假定资本的有机构成是不变的。在这个假定下面,每年积累的资本都按照原有的资本有机构成,划分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因此,不变资本增长的速度必然和可变资本增长的速度相同,生产资料生产增长的速度必然和维持劳动者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速度相同。如果其它条件都不变,那么,两大部类的生产也就必然会以同样的速度增长。这一点,我们只要比较一下前面列举过的社会产品逐年增长的数字,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但是实际上,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总是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的,资本的有机构成也是在不断提高的。如果把技术进步和有机构成提高的因素估计进去,我们就可以看到,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两大部类的生产并不是按照同等的速度增长的,而是第一部类生产增长的速度高于第二部类生产增长的速度。这是因为,在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积累的资本有越来越大的部分合并到原来的不变资本中去,因此,不变资本的增长必然比可变资本的增长快,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也必然比对劳动者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的需求增长得快。这样,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就会比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更加迅速。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是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中引申出来的一个必然的结论。马克思在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条件时,虽然一般地并不涉及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问题,但他曾经在一个地方十分明确地谈到了这一原理。他说,使资本主义社会和原始的野蛮人互相区别的事情之一,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会使用更多的它所能利用的常年劳动,来生产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那既不能在工资形式上,也不能在剩余价值形式上分解为收入,而只能当作资本来发生功能。”马克思在这里所谈的,正是生产资料生产占优势,即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问题。

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在列宁的著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明。列宁在论述这一原理时指出:“资本发展的规律就是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也就是说,新形成的资本愈来愈多地转入制造生产资料的社会经济部门。因而,这一部门必然比制造消费品的那个部门增长得快,……因而,个人消费品在资本主义生产总额中所占的地位日益继小。”列宁不仅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而且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为前提,补充制定了关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并由此详细地论证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必然性。

由于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得快,因此,第一部类中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各个部门的生产,如冶金、煤炭、工作母机制造业等基本工业部门的生产,就要比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各部门增长得更快一些。只有这些基本工业部门更快地发展了,才能保证生产资料的生产得到优先增长。所以,正如列宁在分析扩大再生产的图式时所指出的:“这样我们看到,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但是必须明确,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占优先地位,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的生产而孤立地、片面地发展。固然,第一部类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本部类内部实现的,它们并不进入个人消费品的生产领域,就这一点来说,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似乎可以不依赖于个人消费品的生产。可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以更多的技术设备和原材料去供应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以满足这些都行的生产需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不变资本的生产,从来不是以它本身为目的,却不过因为那些会把产品加入到个人消费中去的生产部门,已经需有更多的不变资本。”而且,从另一方面说,第一部类的各个部门,无论是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还是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它们的工人和资本家都需要依靠第二部类来供应消费品,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所以,生产生产资料的各个部门,总是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交换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各个部门发生联系,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终究要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如果没有消费资料生产的相应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就迟早要遇到困难。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而制定的再生产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斯大林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些基本原理,比如关于社会生产之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的原理;关于在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占优先地位的原理;关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原理;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关于社会基金的形成和用途的原理;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原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一切基本原理,不仅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有效的,而且任何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在计划国民经济时,不运用这些原理也是不行的。”就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我们运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可以更深入地揭露这一社会的各种矛盾及其腐朽性,更具体地阐明它必然走向灭亡的内部根源;而就社会主义社会来说,运用这一理论,则有助于我们有计划地安排国民经济,正确处理经济过程中象农、轻、重以及积累和消费等重大关系问题,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加迅速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