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从这一节起,我们将研究资本积累对于无产阶级状况的影响。但为了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必须了解资本的构成及其在积累过程中的变化趋势。
任何一个产业资本家,都必须将他的资本投放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上。因此,从自然形式上看,资本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总的说来,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愈高,每一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也就愈多;反之,生产技术水平愈低,则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也就愈少。政治经济学把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的构成不仅可以从自然形式上来考察,而且还可以从价值形式上来考察。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比例。这种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在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以技术构成为基础的,技术构成的变化通常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则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为了表明这种联系,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着它的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当然,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并不总是由技术构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例如,单纯由于价格的变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价值比例也可以发生某种变化。但因为这种变化不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它对无产阶级的状况不发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下面的研究中把它加以舍象。
资本的有机构成,在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生产部门是不一样的。凡是技术装备水平较高或原料需要量较多,而价格又比较昂贵的企业和部门,它的资本有机构成就要高一些;在相反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就要低一些。尽管如此,我们从一个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还是可以求出这一部门全部资本的平均构成;而从各个部门资本的有机构成,则可以求出整个社会资本的平均构成。我们下面凡谈到资本有机构成时,都是指社会资本的平均构成。
我们先分析,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积累对于无产阶级产生的影响。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如果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则可变资本将会与总资本按同一比例增加。例如,假定资本家去年有资本 1 亿元,其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各占 5,000 万元,有机构成为 1:1。如果今年资本由 1 亿元增加到 1 亿 2 千万元,在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可变资本将和资本总量一样,增加 20%,即由 5,000 万元增加为 6,000 万元。可变资本的这种增加,意味着资本家需要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就会使劳动力的需求超过劳动力的供给,从而引起工人工资的某些提高。这种现象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是曾经存在过的。
可是必须明确,上述这种对工人阶级多少有利的情况,绝不会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性质,改变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地位。因为资本积累的增长,首先意味着资本的剥削和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和加强。同时,由于资本积累增长所引起的工资提高,也只是一种有限的和暂时的现象。当工资的提高影响到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时,资本家便会减少或停止新的投资,甚而缩小现有的生产规模。这样,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便会随之缩减,从而使工资水平重新降低下来。所以,工资随资本积累增长而暂时提高的现象,“实际不过表示工资雇佣劳动者为自己锻制的金炼已经有这样粗这样重,略微放松一点也无妨而已”。
但是,从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资本的有机构城是不断变化的。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占得优势,必须经常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减少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这就要求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即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用新的机器更替旧的机器。机器设备越是完善,同一数量的机器设备所需要的工人人数便会越少,资本的技术构成便会越高。资本技术构成的日益提高,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的相对量会日益增加,而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则日益减少。这对一个企业说来是如此,而就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说来也是如此。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据统计,在 1889 年到 1959 年期间,美国加工工业中的不变资本数量共增加了 38 倍,而可变资本的数量则只增加了 22 倍。下面是美国加工工业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具体情况:
1889 年 | 1904 年 | 1929 年 | 1939 年 | 1959 年 |
---|---|---|---|---|
\(4.4c:1v\) | \(5.7c:1v\) | \(6.1c:1v\) | \(6.5c:1v\) | \(7.5c:1v\) |
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从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个别资本的数量越大,它便越有条件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改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比例。因此,我们在分析有机构成提高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对于工人阶级的影响之前,还必须先分析有关个别资本如何增大的问题。
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这两种形式实现的。资本的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额。例如,一个 10,000 元的资本,在发挥机能一年以后获得 2,000 元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将其中的 1,000 元用于个人消费,而将其余的 1,000 元用于积累,作为追加的资本。这样,资本总额就从 10,000 元增加到也就是积聚到 11,000 元。所以,资本的积聚,不外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它和资本积累是直接联系着的。资本积累的规模愈大,资本就积聚得愈多,从而,个别资本的总额也就愈大。然而,仅仅依靠资本的积聚,个别资本数量的增加是比较缓慢的。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的途径,是资本的集中。
资本的集中,是指由几个资本结合成一个较大的资本而引起的个别资本的增大,也就是指许多分散的小资本通过互相吞并或互相“联合”而转变成少数大资本。马克思说: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形成的资本的积聚,是它们个别独立性质的扬弃,是资本家被资本家剥夺,是多数小资本变为少数大资本”。
在资本集中的过程中,竞争是一个强有力的杠杆。在竞争中,那些分散的小资本不断被大资本打败,为大资本所吞并。这是因为,大生产比小生产具有许多优越的条件:大生产能够广泛地使用机器,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的劳动组织,能够广泛地实行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因而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大生产能够提高设备利用率,从而能够节省生产费用和降低成本;大生产还能够广泛地利用运输和商业方面的便利条件;大生产还容易取得银行信用的支持;等等。由于这样一些原因,所以资本主义的大企业,不仅生产的产品数量多,而且成本也低,它们在竞争中经常处于有利的地位。大企业凭借着这种经济上的优势,可以迅速地打败小企业,使小企业破产,然后以最低的价格收买它们的生产设备,或者通过清偿债务以及“自愿”联合等方式把它们吞并过来。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竞争过程,同时也就是资本按着“大鱼吃小鱼”的原则而实现其集中的过程。
促进资本集中的另一个有力的杠杆是信用。资本主义信用,一方面通过贷款的形式加强了大资本的竞争力量,帮助它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打垮和吞并中小资本;另一方面,信用又促使一些分散的中小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规模巨大的股份公司。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信用的发展必然会大大加速资本集中的过程。
资本集中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个别资本只是依靠自身的积累而增大的话,那么,要建成大规模的工厂、矿井、铁路、运河和港口等等,就必须经过很长的时间。但是,通过资本集中,就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它们建立起来。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虽然都是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但两者却有显著的区别。由于资本的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实现的,因此,随着个别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加起来;而资本的集中则是多数小资本转化成少数大资本,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因此,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
当然,在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资本积聚的不断进行,大资本因为经常有巨额的剩余价值用于积累,它们的经济力量增长得特别快,因而它们在竞争中就更能顺利地打败小资本,从而使资本集中的过程更为迅速。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也必然会反过来加速资本的积聚。因为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大,便越有条件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从而增加积累的规模,加速资本的积聚。
本来,不论在哪一个社会里,随着生产的进行,社会产品总会有一个或大或小的部分不断地转作积累基金,即充当追加的生产资料。如果没有生产资料的这种积聚,则生产的任何扩大,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也可以这么说,不论在哪一个社会里,尽管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但这样或那样的生产集中也总是存在的。例如,在封建制度下,作为社会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就曾经大量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可是,生产资料的积聚和集中表现为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这却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积聚和集中达到了空前巨大的规模,并且日甚一日地在加速进行。一个封建时代的庄园主,假使看到今天资本主义国家的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等等,一定会为后者的巨大资本财富而惊讶得瞠目结舌。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在今天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并且达到了十分巨大的规模,出现了拥有资本达数十亿、数百亿美元的大资本集团。这些大资本集团,操纵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统治地位。例如,在美国,资产超过 10 亿美元的大公司的数目,1901 年只有 1 家,到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也只有 31 家,可是到 1960 年便一跃增加到 96 家。这 96 家大公司,还不到美国公司总数的万分之一,却掌握 3,057 亿美元的资产,占美国公司资产总额的 25.3%。到了 1970 年,这样的大公司更剧增到 252 家。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小资本破产和被吞并的情况日益加剧。据统计,在 1948 年至 1954 年期间,美国每年企业被兼并的平均为一、二百起,1965 年以后,已激增到一千起以上。企业倒闭的数目更是空前剧增,1965 年至 1970 年期间,平均每年在 10,000 家以上,1970 年,美国共有 10,748 家工商企业宣告破产,比 1969 年增加 17%,平均每天达 30 家。破产企业负债总额共达 19 亿美元,创美国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资本:帝国主义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这些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并且具有不同于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特点。
旧中国的资本积聚过程,表现出如下的特点:尽管剩余价值率很高,但积聚的速度并不快。这是因为,就外国资本来说,它们把从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大部分拿回本国,不用来在中国投资。就官僚资本来说,它们攫取到的剩余价值,重新投入直接生产过程的数量也是很少的。由于种种原因,它们将一部分剩余价值或者用于购买土地,进行封建剥削,或者用于商业和金融等投机事业;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则被用于寄生性消费。至于民族资本,由于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排挤,它们所榨取的剩余价值,有相当一部分被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所掠夺,因而资本总量的增加也是很缓慢的。
与资本积聚的情况相反,旧中国资本集中的速度却比较快,而且集中的程度也比较高。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现代性工业“极为集中,最大的和最主要的资本是集中在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手里”。据估计,1933 年,帝国主义资本控制了中国铁的生产的 95%,煤的 65%,电力的 70%,石油的 99% 以上。而官僚资本则一方面投靠帝国主义,一方面凭借国家权力,排挤和吞并中小民族资本,并且掠夺广大的小生产者,形成为独占性的资本。“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他们当权的二十年中,已经集中了价值达一百万万至二百万万美元的巨大财产,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的集中,是旧中国资本集中的主要构成部分,这种集中带有浓厚的原始积累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