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六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中,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曾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简单协作;(2)手工制造业;(3)机器大工业。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得到了不断的加深和扩大。

资产阶级的代言人经常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进社会的福利,逐步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这纯粹是欺人之谈。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和结果表明,大受其利的只是少数资产阶级,他们获得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多;至于工人阶级不但得不到任何好处,他们所遭受的剥削反而越来越重。

下面,我们按照顺序考察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上述三个阶段。

所谓协作,是指许多人同时在同一个生产过程中,或者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组织地共同地进行劳动。协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简单协作,这种协作的特点是劳动者共同参加某一生产过程,但彼此间没有分工;另一种是复杂协作,它的特点是劳动者在共同劳动时彼此间有固定的分工,大家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劳动。

马克思指出:“多数劳动者在同时同地(或者说在同一个工场),在同一个资本家指挥下为生产同种商品而进行劳动,在历史上和概念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出发点”。最初,资本家就是通过简单协作这种形式,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为他生产剩余价值的。在这个开始的阶段,在生产方法上,资本主义企业同旧日的作坊并没有很大差别,所不同的只是它的生产规模比较大,所雇佣的劳动者比较多,因而能够实行简单协作。手工作坊老板,所以能够上升为资本家,也正是由于他能够依靠简单协作来剥削到较大量的剩余劳动,从而使自己能够摆脱劳动的缘故。如果他始终只雇佣一、两个劳动者,那就只能榨取到一份很有限的剩余劳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他不能完全摆脱劳动,因而他就当不成资本家,而只能当一个生活比较富裕的小业主。

简单协作比分散的个体生产具有很多优越性,能够给资本家带来很多好处。

首先,协作可以抵销各个劳动者在劳动能力上的差别,为资本家提供社会平均的劳动力。在分散的个体经济中,各个生产者在体力、技艺和熟练程度上的差别是很大的,那些劳动能力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生产者,需要比别人耗费更多的时间才能生产出同样的商品,因此他们经不起竞争,随时都有破产的危险。在简单协作条件下,资本家由于取得了社会平均的劳动力,这就保证他在经营上能有相对的稳定性,能够经常保持接近于社会一般水平的剩余价值率。

其次,协作可以大大节省生产资料上的开支。大作坊在工房、库房、工具、设备上的开支,虽然总数要比小作坊增加很多,但绝不需要按照人数的比例来增加。盖一间大的供 20 人用的工房比盖 10 间小的每间供 2 人用的工房,造价要便宜得多。同样,许多人在一起劳动,有些工具、设备就可以共同使用或交替使用,而不必每人各备一套。生产资料的这种节省,可以降低商品的物化劳动的耗费,因而就能增强资本家的竞争力量,并保证他获得较多的剩余价值。

第三,许多人在一起协同地进行劳动,并不等于个人劳动的简单总和,它可以产生一种新的集体力量,这种力量是单干的力量所不能比拟的。一块千斤重的石头,10 个人一起来搬,可以很容易地把它搬走,而如果 10 个人分别地搬,恐怕永远也不能搬走。

第四,许多人在一块协作劳动,精神状态就会活跃起来,就会引起彼此之间的竞争心和好胜心,从而使劳动的效率大大提高。

第五,许多人在一起,即使都做同样的工作,也可以取得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的好处。譬如,盖房子搬砖,10 个人排成一行用接力的方式往屋顶上传送,比每个人各抱一叠上上下下地搬运,速度要快得多。

第六,在农业、牧业、渔业等季节性很强的生产部门中,能否在忙季里集中地投入大量劳动力,对生产的结果有着极大的影响。协作在这方面的好处,就在于它人手众多,能够适应忙季生产的需要,因而可以避免由人力不足所造成的种种损失。

最后,协作还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这对某些工作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譬如,开运河、修铁路、修水库这一类工作,就非有大规模的协作劳动不可。另外,协作也可以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投入大量的劳动。例如,当农业实行集约经营时,情况就是这样。由于劳动空间的缩小和劳动者的密集,可以节省生产上和运输上的许多开支,也可以减少路途往返的时间。

上面列举的这许多优越性,无论哪一点都是由协作本身所带来的,都是协作所创造的新的生产力。资本家在这种力量的创造上,并没有任何破费,但是他们却攫取了协作所带来的一切好处。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一无所有,进行协作劳动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劳动者只有受雇于资本家才能进行协作劳动。正因为这样,所以这种协作劳动一开始就隶属于资本,而协作劳动所创造的新的生产力,也就完全被当作资本的生产力。

劳动协作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远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在狩猎、捕鱼时就实行过简单协作。在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下,也相继采用过不同形式的协作。但各个时代的协作在性质上是有差别的。原始人的协作,是以生产资料的氏族公有制和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下的协作,是以生产资料的奴隶主所有制和封建主所有制以及对劳动者的人身占有和依附关系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协作,则是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和雇佣劳动的存在为前提。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协作服从于不同的目的。资本主义的协作,只能是为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服务,而不可能服从于任何其他别的目的。

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初阶段,因此它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由于劳动过程仍然沿用者原来个体手工业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因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十分有限的。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以及竞争的强制,推动着资本家去采取效率更高的生产方法。这样,在简单协作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就产生了手工制造业,简单协作逐渐为手工制造业所代替。

手工制造业的根本特点,是它在劳动过程中实行了分工,工人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协作。因此,它是一种比简单协作较为发展的协作形式。手工制造业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史上,曾经经历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例如,在英国,从 16 世纪中叶到 18 世纪末这 200 多年间,就一直是手工制造业在生产中占统治地位。

手工制造业是依照两种方式产生的。第一种方式是资本家把不同行业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个工场中,让他们共同生产一种商品。例如,制造马车的手工制造业就是这样产生的。制造马车需要木匠、马具匠、裁缝、铜匠、玻璃匠、油漆匠、画匠等等不同行业的劳动者,资本家把这些工匠招雇进来,让每种工匠为马车专门生产某一种部件或从事某一种操作。第二种方式和前一种方式恰恰相反,它是资本家把同一行业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个工场中,让他们进行分工,便他们在互相衔接的不同工序上,分别进行不同的操作。例如、制针,造纸、制陶瓷等手工制造业就是这样产生的。

不管是依照哪一种方式产生的手工制造业,由于技术基础仍然是手工劳动,因而它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便主要取决于从业工人的技巧和熟练程度。但是,因为手工制造业不仅继承了简单协作的各种优点,而且还实行了分工,所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就具有许多为独立的手工业和简单协作所没有的优越性。为了明确这一点,我们需要对手工制造业的组成因素及其整个机构,作适当的分析。

手工制造业在生产技术方面,不外是由许多从事局部操作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工具组成的。从劳动者这个因素来看,由于他们长期从事一种专门性的操作,因而他们的整个身体就会变得非常适应这种工作的需要,以至象马克思所说的,会成为这种工作的“自动化器官”。例如,专门抡锤的人会有特别发达的臂膀,专门绣花的人会有特别灵巧的指尖,等等。单是这一点,就足以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大步。另外,由于他们反复地进行一种操作,把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事情上,因而也就比较容易积累经验,使技巧和熟练程度可以较快地提高。还有,专门从事一种操作,可以避免因变换工作所造成的时间浪费,使劳动时间更加紧凑,从而提高劳动强度。归根结底,所有这些都会增加单位时间的产品数量。

从劳动工具这方面看,分工的结果是工具越来越专门化了,不仅工具的种类和式样大为增加,而且这些工具也改进得更加适合专门操作的需要。这对劳动效率的提高当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一看手工制造业的整个机构。手工制造业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混成的手工制造业和有机的手工制造业。这两种形式的区别,是由产品本身的性质引起的。在混成的手工制造业中,产品是由许多零件组合而成的,例如马车制造业、钟表制造业等等,就是这样。而在有机的手工制造业中,例如在制针、造纸、制陶瓷等工场中,产品却是通过一系列相互衔接的工序来完成的。无论哪种形式的手工制造业,都具有下述优点:

第一,由于把原先分散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工作,因而产品制造上所经过的各个生产阶段的空间距离就大为缩短,可以节省运输时间,使生产一件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总量减少。以织布为例,如果轧花、纺纱、织布、印染都在一个工场内进行,就比在几个地方分别进行要节省许多运输费用和劳动时间。

第二,由于分工的结果,从前在时间上依次进行的各个生产阶段,现在可以在空间上齐头并进了。例如制鞋,在一部分人纳底的同时,另外一些人可以分别从事做帮、缉口、绱底、排楦等工作。按这种方式进行工作,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的产品来。

第三,任何一种手工制造业,都要求各部分劳动者密切配合,上一工序必须按时按量为下一工序提供零件或半制品,而每个人也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否则就会打乱整个生产秩序。因此,在这种条件下,不仅会大大加强劳动强度,而且还会使每个人的劳动都更加具有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这对于资本家提高竞争能力,保证经营上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好处。

总之,不管是从手工制造业的组成因素来看,或是从它的整个机构来看,这一系列的改进和变化,都给资产阶级带来了无可置疑的好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他们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大量增加了。当年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就正是依靠手工制造业(当然还有别的方式)而积累起大量资本的。英国手工制造业的发展,为它以后的工业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手工制造业给工人阶级带来的又是一些什么呢?

分工和劳动的专门化,首先在工人的生理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工人长期从事一种局部的、片面性的工作,身体必然趋向畸形和片面发展。驼背、堆胸,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特别发达而其他部分过分细弱等等,在手工制造业工人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手工制造业的分工,给工人的精神方面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整个工场有如一部机器,严密的分工使每个工人都变成了这部机器的部件,由于他们终生只从事一种单调而沉重的体力操作,因而就丧失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设计和规划的能力,精神变得十分贫乏。

手工制造业的分工,还造成了劳动力的等级制度。由于在分工的体系中需要各种熟练程度不同的劳动者,因而就有一部分人被长期安置在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种或工序上,他们成为熟练工人;而另一部分人则因长期被安置在技术要求较低或辅助性的工作上,而成为非熟练工人。与工人之间的技术土的等级差别相适应,他们在工资收入上也形成了等级差别。这种情况的产生和继续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工人之间的团结是不利的,而资本家则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分化工人和加强对他们的剥削。

分工的另一个重要结果,是工人变得只会从事一种局部性的操作,而不能自己制成一件成品。这样,他们倘若离开资本家的工场,便很难独立地工作。原先,工人因为丧失了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忍受资本家剥削;现在,由于他们丧失了独立地制造一件成品的能力,就更加无法摆脱资本的奴役了。因此,手工制造业使劳动者进一步变成了资本的附属物,也就是说,资本对雇佣劳动的统治是大大加强了。

所以,正如马克思所深刻指明的:资本主义的手工制造业“本来不过是一种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牺牲劳动者以增进资本价值增殖的特殊方法。它发展了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不过单是说这种发展是为的资本家的利益,不是为的劳动者的利益,那还不够。它能够获得这个结果,也正好因为它已经使劳动者个人变得这样的不健全。它生产出了资本统治劳动的新的条件。所以,如果一方面它在社会经济形成过程上表现为历史的进步和必然的发展要素,那么,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文明的、受过洗炼的剥削的手段。”

手工制造业虽然对提高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它的技术基础仍然是手工劳动和手工工具,因而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起的作用毕竟是很有限的。为了适应当时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对于商品的日益增大的需求,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打破手工技术所固有的各种局限性,进一步改进生产方法。于是,从 18 世纪最后 30 年起,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便先后通过产业革命,由手工制造业逐渐过渡到了机器大工业。

机器和手工工具有什么区别呢?

一切发展了的机器,都是由三个在本质上不相同的部分构成的,这就是:(1)发动机;(2)传动装置;(3)工具机(或工作机)。

发动机是整个机械的动力,它或者是象蒸汽机、内燃机那样,由本身产生原动力,或者是象水轮机那样,由外界得到原动力。

传动装置是用飞轮、齿轮、动轴、偏心轮、皮带等等把发动机发出来的力量,加以调节或变换运动的方向和形式,然后传送到工作机上面去。

机器的上述两个部分,都是为了使工具机运转起来,使工具机能够作用于劳动对象,以便按照人的预定目的改变劳动对象。

工具机是机器的最重要的一部分,由于结构和性能上的差别,它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在通常情况下,它是由很多个各种几何形的部件和零件所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部件则是工具。孤立地看,安装在工作机上的工具,例如纺纱机的纱锭,织布机的梭,各种机床上的刃具和卡具,等等,和手工工具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区别。但是,它们现在已是“机械的工具”而不是“人手的工具”,因而在使用上就不受劳动者的技巧和生理器官的限制。这一点。是机器同手工工具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马克思说:“真正的工具一从人手转到一个机构(指工作机。——编者),机器便代替简单的工具出现了。”正是由于工具机所运用的工具数突破了劳动者生理上的限制,所以它就能够成百倍成千倍地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机器的广泛采用,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生产的工艺过程和劳动组织完全改观了;自然力代替了人力;对自然科学有意识的运用代替了凭经验办事的常规;机器本身的协作代替了劳动者之间的协作……这一切,都能够使劳动生产率迅速地提高。

所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际也就是减少单位产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在资本主义企业里,它又表现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支出的节省。使用机器所以能够节省资本的支出,这是因为:(1)资本家为购置机器所支付的资本价值,虽然要比购买手工工具多得多,但机器的使用期限和生产能力却远远超过手工工具,因此,平均到每件产品上的机器的价值,比同样一件手工业品所包含的手工工具的价值,在绝对量上要少得多;(2)更重要的,是使用机器可以大量节省劳动力的消耗,即节省活劳动的支出。

如果仅仅是为了减少劳动消耗,降低单位产品的价值,那么,只要生产机器所耗费的劳动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在生产中就可以采用机器。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活劳动有一部分是不给代价的,劳动力的价值比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少得多,因此,对于资本家来说,这个条件便远远不够了,他需要更加严格的条件。资本家只有在这样一个限度内才肯使用机器,即:机器的价值必须小于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比方,假定用手工劳动制成 10,000 双鞋,需要雇佣 100 个工人,每人工资 100 元,合 10,000 元;那么改用机器制鞋时,同样制成 10,000 双鞋所消费的机器价值就必须小于 10,000 元,否则资本家就宁肯多雇工人,而不使用机器。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这种狭隘界限,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些工业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至今还在很多部门保留大量手工劳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给工人阶级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由于机器简化了操作过程,使得体质较弱的劳动力也可以参加生产。因此,随着机器的采用,童工和女工便被大规模地吸收到工厂中来。从前,工人为了活命不得不被迫出卖自己;现在,却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了。大量妇女儿童的参加生产,一方面为资本家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又使批一批的成年工人被排挤出工厂而加入失业队伍。

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不仅使大批现役工人遭到机器的排挤,被逐出工厂的大门,而且使大批中小生产者因抵挡不住廉价商品的竞争而陷于破产。这样,便造成了越来越庞大的失业队伍。大机器生产所造成的这种失业现象,不仅给失业者带来了无穷的苦难,同时使在业工人的处境也更加悲惨。资本家利用劳动力市场对工人的巨大压力,强迫降低他们的工资和延长劳动时间。如果他们不接受资本家所提出的苛刻条件,资本家就会从失业队伍中另雇新人来接替他们的工作。资本家在这种场合的惯用语言是:你们不干,外边还有人等着呢!

随着机器的广泛采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最后完成了。脑力劳动几乎完全由少数与工人相对立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进行,而压在工人肩上的则是沉重的和单调的体力劳动。使用机器生产,大大加强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抛开其他因素不说,单从这时生产过程的技术性质来看,便必然会导致这种结果。因为,在使用机器生产的条件下,工人支配自己劳动力的自主性几乎全部丧失,他们的动作要服从于机器本身的运转速度。因此,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工厂里,由于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加强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统治,使工人变成了机器的真正的附属物。

随着手工制造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雇佣劳动对于资本的隶属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果说,在简单协作和手工制造业的阶段上,劳动者凭借他们的手工技术还有可能独立谋生,因而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还没有完全确立的话;那么,在大机器生产的阶段上,这种隶属关系就最终地确立和巩固下来了。这时,劳动者要想脱离资本家的工厂去从事个体生产,几乎是完全不可能了,他们对资本由形式上的隶属,变成了实际上的隶属。这是因为:(1)机器使工人的劳动更加片面化,因而使他们更加失去了独立生产一种成品的能力;(2)机器创造了小生产者所无法比拟的劳动生产率,因而,即使他们离开资本家的工厂能够独立制成一件成品,也根本无法和大机器工业的廉价产品相竞争;(3)大机器工业广泛地破坏了一切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工人退回去当个体农民或手工业者的可能性已经变得很小了。

最后,由于劳动强度的提高和劳动条件的恶化,因而在采用机器之后,工伤事故也紧跟着迅速增多,大批工人变成残废、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

总之,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的使用必然会给工人带来各种灾难性的结果。机器就其自身考察会缩短劳动时间,但它的资本主义的使用,却是延长劳动日:机器本身会使劳动变为轻易,但它的资本主义的使用,却是加强劳动;机器本身是人类对于自然力的胜利,但它的资本主义的使用,却使人类服从于自然力;机器本身可以增加生产者的财富,但它的资本主义的使用,却使生产者变为需要救济的贫民。

资产阶级的辩护士、右翼社会党人和现代修正主义者,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现在依旧宣扬着所谓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缩短劳动时间和改善工人状况之类的滥调。他们说,由于自动化装置和原子能在生产中的应用,沉重的体力劳动将会消失,工人的收入将会增加,劳动和资本的利益将会“协调”起来,等等。对于这一类辩护论调,事实是最有力的反驳。

近些年来,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于生产自动化的发展,一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是伴随着这种提高而来的,并不是什么阶级利益的日益协调,而是阶级矛盾的进一步尖锐化。列宁指出:“意味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社会财富的技术革新,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却使社会更加不平等,使贫富之间的距离扩大,使愈来愈多的劳动群众无法生活,遭到失业和各种困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现代科学技术是资产阶级用来加强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一种手段,因此,与生产自动化发展的同时,资本家的财富成倍地增长了,而无产阶级的贫困、失业却大大增加了。自动化夺走了更多人的饭碗。目前,在美国、西德、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经常都有几十万到几百万的失业人口。自动化也并没有减轻工人的劳动,相反地他们的劳动却是加重了。在自动化机器如快运转的情况下,即使是操纵仪表的工作,也会象最吃力的体力劳动那样弄得人精疲力竭。1956 年,《纽约时报》曾经这样描绘过美国自动化车间的工作情况:“福特汽车工厂最后几根传送带上所装配的发动机,每 12 秒钟就会掉落一个,在这样快的速度下,工人就只好用胳臂肘和肩膀交叉着动作,来完成这一严格规定的工作,这就活象在《摩登时代》电影中卓别麟所演过的那个著名角色一样。”